大明崇祯八年阳春三月的时候,留都南京这里,正是繁盛热闹的时候儿。
和北京城天子脚下那种繁华远去,而庄严和肃杀却日盛一日的情形不同。这几年南京城内却是越来越繁华了。
街头上到处都是生意兴隆的店铺或是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各式各样的江南美食所发出的香气在秦淮河沿岸最热闹的几条街巷中到处弥漫。秦淮河上,来来去去的画舫游艇当中,时不时的传出悠扬婉转的丝竹之音。装运着米粮、丝绸、布匹、茶叶、瓷器,以及其它杂七杂八的商品的江船,在秦淮河汇入长江的龙江口进进出出。
街上除了金陵当地的百姓,还有沿着长江、运河汇集而来的客商。其中不少人身着的服饰都极其华美艳丽,穿金戴银都不算什么,就连禁止民间私用大红织金罗缎所做的衣衫,也被荷包塞得满满的商人们堂而皇之的穿在身上,大摇大摆的在街头横着走。
这里的读书人也远远多过如今的北京城,不仅有应天府当地的读书人,还有来自南直隶其它州府的书生士子。他们穿着同样华丽的儒服,摇着做工精美的折扇,在金陵繁华之地的街道上招摇过市,享受着路人们羡慕和敬佩的眼神。
在这座大明帝国留都当中,最受人尊敬的可不是那些除了吃喝玩乐啥也不会的留守勋贵,而是这些亦商亦儒的当世子贡——哪怕朱由检一下江南之后,江南的税赋从一年六百多万跳涨到两千万以上,也没让这些当世子贡的日子难过哪怕一丁点儿。
这是因为大明朝廷从江南收取的两千万不是稻米,不是白银,而是江南所产的丝绸和布匹。只要棉花和蚕丝足够,两三千万匹棉布和绢帛对江南而言,根本不算什么......这就是工场手工业对农业的碾压了!
而在“剥削江南”的同时,朱由检又废漕改海,弃漕保淮。这两项政策,可以说是极大的促进了东南的生产。
此页为本章 第1页 / 共3页~
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
(^ ^) 请退出(阅-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