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闻言颔首,接着感慨道:“荀君志学之年,却已洞如观火,令修钦佩。”
他明显是有意试探,毕竟他并不知荀彧才学,自然好奇是何人仅三言两语就能让杨明评为“王佐之才”。
试探的结果便是,两人开始商业互吹。
一路向前,往东之人也越来越多。
荀攸此时开口道:“听闻蔡公仍在太学主持熹平石经?”
这话说完,荀彧和王修暂停了互吹,杨明也明白过来,如此多人往东去,想必是蔡邕此时正在那里。
意识到这点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加快了脚步。
还未至东门,他们便遥望见几十块石碑立于讲堂东侧。
那些石碑每块均高丈多,宽四尺,依次排开,颇为壮观。
此时的某块石碑旁已聚拢了大量的太学生和士人,里外三层,水泄不通。
“那里位置不错。”杨明发现一山丘人尚少,招呼几人道。
众人加快脚步上去,等他们到后,四周便已迅速聚拢了围观之人。
这般场景,当真热闹非凡。
此时再往中央看去,他们便看到有人正用朱砂在碑上写文。
此人天生异相,却又气度风雅,不是蔡邕还能是谁。
只见他笔走龙蛇,经文便如雨后春笋,跃然碑上。
汉代经文多是以小篆记载于竹简上,但篆体书写太过麻烦,于是到了东汉,汉隶已成为主流。
此时蔡邕用的并非常见汉隶,乃是八分隶,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斜画紧结,装饰感极强。
不多时,蔡邕收笔写完一篇经文,额头上渗出汗来,却也引得众人一片叫好。
杨明也伸手鼓掌。
用朱砂写文好处在于可以现改,但蔡邕未有停顿、一气呵成,不愧是当世书法大家。
此页为本章 第2页 / 共4页~
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
(^ ^) 请退出阅读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