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先生做香江特首时,有几条政策没能被执行,不然香江不会是后来的模样。
第一,“8万5”,董老最初想每年增加8万5千套香江住房,让10年内70%的香江人有住房。这一政策最后黄了,要是这政策全面落实,那么香江房地产泡沫肯定很少,年轻人的生活、创业成本肯定降低很多,有利于各方面发展。可惜,迫于压力取消了。
第二,“数码港”。董老提出的时候,谷歌还是小杂鱼,脸书和推特都没出来,那时候是98年,香江的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政策又很宽松,外带有完善的资金渠道。如果真做了数码港,硅谷气数得被吸走很多。李泽凯响应政策,购入了企鹅。但当时董老位置已经不稳了,接下来上阵的是搞房地产的,李家把企鹅股票一卖,投资公司改行做房地产。其余人看着世界互联网泡沫破裂,没个带头大哥谁还敢投资?
第三,“矽港”。宝岛台积电的张汝惊想在香江做半导体芯片制造厂,董老一琢磨,可以啊,然后香江人反对,说炒地皮收入更高。张汝惊当时有些憋屈,说我不买地行吧,我租。香江人又不允许。沪市立刻和张汝惊说,你过来搞,我给你便利,于是有了“中芯国际”。
第四,“中药港”。香江的药品质检是非常严格的,董老的想法是深入研究中药,搞制造,卖到大陆,甚至药材可以和大陆进,这是双赢。结果又没通过,现在很多大陆人跑香江,都是去买外国药,钱的大头被外国赚去。
还有什么红酒交易中心、生物谷、鲜花交易中心……
全都没通过。
只要是以“大陆会发达,香江最好多考虑大陆市场”为中心来琢磨的政策,基本就过不了。
后来香江的情况,就众所周知了。
与其说是大陆在吸香江产业的气运,不如说太多短视的香江人没看得起大陆,而远视的香江人同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来到了内地进行建设。
此页为本章 第2页 / 共3页~
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
(^ ^) 请退出(阅-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