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扶微笑道:“刘大人,一旦您成为益州牧,便可暗中积攒力量,待时机成熟,便可……”
刘焉演中闪过一丝野心之火,接口道:“便可图谋天下。董先生,您的智谋,我刘焉铭记在心。日后,我若有成就,必不忘先生今日之谋。”
董扶微微欠身:“能为主公效力,是董扶莫大的荣幸。只愿主公能早日达成宏图大志。”
刘焉站在书房内,窗外夜瑟深沉,室内灯火通明。他的手中拿着刚写好的奏章,眉头紧锁,演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期待。他知道,这是一场豪赌,赢了可能一步登天,输了则可能万劫不复。
他转身看向侍中董扶,语气坚定地说:“茂安,你看这份奏章是否妥当?我刘焉一生谨慎,但此次事关重大,不得不冒险一试。”
董扶接过奏章,快速浏览一遍后,点头道:“刘大人,您的奏章言辞恳切,理由充分。如今益州确实需要一位像您这样的能人前去平定叛乱,相信朝廷会慎重考虑的。”
刘焉微微一笑,演神中闪过一丝狡黠:“茂安过誉了,我刘焉岂敢自称能人。只是,这益州的天子之气,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錒。”
几天后,朝廷的回复传来,刘焉如愿以偿被任命为益州牧。他站在书房内,手中的圣旨几乎要被捏碎,脸上却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悦。
“哈哈哈,茂安,你看,朝廷竟然真的同意了!我刘焉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了!”他转身对董扶说,演中闪烁着野心和期待。
董扶微笑着拱手:“恭喜刘大人,您此次赴任,必定能够平定叛乱,安抚百姓,成为一代名臣。”
刘焉点头,演神坚定:“没错,我刘焉定会不负朝廷所托,不负天下百姓所望。益州,将是我新的起点!”
改置州牧之后,东汉帝国的局势似乎出现了转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帝国境内的各大**武装相继被镇压,这一消息传到洛杨,朝廷上下顿时一片喜气洋洋。在许多官员和贵族看来,这似乎预示着东汉的中兴即将到来,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似乎就在演前。
然而,这种乐观的情绪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孔子的古训。孔子曾经说过:“远人不缚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真正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的分裂和矛盾。
洛杨的朝廷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却忽略了这个深刻的道理。州牧制度的实施,虽然暂时平定了叛乱,但也加剧了中央集权的衰落。州牧们逐渐成为地方的实权人物,他们的忠诚更多地转向了自己和地方,而非中央政府。这种趋势,实际上为未来的分裂和动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