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一般是一姓一名,双名相对来说,亦是剑名。
周仪看了看固执的李容,暗暗叹息。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很难,可顺着一个人的观念却很容易。
“就叫李不惟吧。”
周仪沉隐道。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对不珠了,苏轼。
“往后狗儿可为汝名,大名当是不惟。”
周仪欣慰地看着改名后的李不惟。
“狗儿,还不快谢过国相?”
李容赶紧催促着小儿李不惟向周仪谢恩。
“李...李不惟谢过国相赐名之恩。”
李不惟的表现还算不错,周仪又赠了他一首诗。
劝学,三国·周仪,毕竟是读书人的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从李容家里出来后,周仪又在其他百夫长家中转悠了一圈。
及至嘉禾三年正旦中午,基本上都拜访了一圈,周仪对众人施以亲切问候。
他关心众人家里的情况,窗户漏风、门框破损、灶台坍塌等问题,周仪都喊人过来帮忙修缮。
以至于这一日,成为了这批屯田客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日子。
“国相不以我等身份卑微,屈身进屋,谈笑自若。”
“急我等所急,解我等所虑。”
“君以国士待我,我等必以死士报之。”
中午正旦宴席上,屯田客代表们领着妻儿,出现在席位之间,他们看着人群中那道伟岸而又濯濯生辉的身影,暗暗发誓。
来日北上武昌,参与战事,于混乱的战场上,必将以命相护于国相,以报今日之恩。
这场宴席从中午时分,持续到正旦当晚深夜,才渐渐散去。
周仪喊来所有百夫长,分给他们每人一个布袋。
众人摊开布袋一看,里面是一个个红纸包成的纸包,用米糊封口。
“这是正旦红包,你们拿回去给各部人员,讨个彩头。”
周仪笑着吩咐。
一个百夫长管理着一百个屯田客,周仪用一个钱币包了一个红包。
钱不多,胜在心意。
今日宴会,那些普通屯田客参与不了,但周仪没有忘记他们。
“唯。”
众人心思重重地拿过了袋子,各自谢过周仪后,便返回营地里。
他们将手中的红包,一一分发下去。
“国相未曾忽视我们。”
“他记得每一个人!”
每一个红包上,都写着一个名字。
三千多个名字,都是周仪亲手写上去的,笔走龙蛇,磅礴大气。
至此,这三千多名青壮屯田客,尽数成为了周仪麾下最忠实的追随者。
唯周仪马首是瞻,甘愿为其赴死,绝无尔话。
正月初五,周仪将步鸢带来的那枚号令屯田客的手令郑重放在了一个箱子里。
“从今往后,仪再也不需要这枚手令了。”
少顷,周仪吩咐张五,去城外把黄震、李容、潘进喊到临湘府衙,他有任务交给这三名百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