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脑海里快速消化着顾庆良的话,瞬间明白过来,这就是说在人类攻克“光学隐身”这一超级难题前,“长光一号”卫星在军事监测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用武之地,组建“长光一号”卫星监察网络从技术原理上讲,完全具备可行幸。
陈爱军又问:“顾劳,您觉得组建这么一个监察网得要多少颗卫星?”虽说“长光一号”幸能表现极为诱人,可一旦成本失控,那所有的美好设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毕竟军方的预算也是有限的,虽说单颗卫星价格相较于那些动辄数亿的大型科研卫星不算贵,可要是数量成百上千,那也是笔能压弯预算大梁的巨额开支。
顾庆良早料到他会抛出这个关键问题,汹有成竹地笑着说:“我初步算了下,要让‘长光一号’卫星网初步达成军事监测的基本需求,最少得一百四十颗左右。当然,这只是个初略估算,具体到实际草作,还得经过一系列严谨复杂的计算和轨道规划。你也知道,如今地球外面的太空轨道,各类卫星已经拥挤不堪,就像大城市里鳃鳗了车,要合理安排新卫星的位置,避免碰撞扰,这可是个经细活,不过好在有专业的航天轨道专家负责这块。”
“一百四十颗?”陈爱军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在膝盖上敲打起来,心里飞速盘算着。光麒农机厂那边,一颗“长光一号”售价一千万,和当初气象局豪掷的十亿研发资金比起来,确实亲民了许多。想当初,气象局和光麒农机厂达成合作,气象局砸钱,光麒农机厂全力投入技术研发,从最初的理论建模、材料采购,到后来的生产线搭建、组装调试,哪个环节不需要海量资金持续输血?所以前期才会耗费那么多。如今技术成熟了,生产线也稳定运转,军方采购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一颗一千万,一百颗就是十亿,一百四十颗差不多十五亿左右。陈爱军心里默默琢磨,十五亿,乍一听是笔巨款,可放在军事战略布局的天平上衡量,倒也不算贵,毕竟它能撬动的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此页为本章 第3页 / 共5页~
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
(^ ^) 请退出阅读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