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世界观里,天理便是世界终极。天理化生阴阳二气,以成天地,是以万事万物,皆有天理的痕迹。人生于这天地之间,为万物灵长,可通过格物明白万事万物中的天理,积少成多,以至抵达止境,成就圣人。
与朱熹同时,还有一位理学大家陆九渊,提出与朱熹截然相反的学说思想。朱熹指出成圣之道要格物致知,而陆九渊却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此,两位儒学宗师的成圣之路,有了“道问学”和“尊德”的区别。
尊德和道问学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而道问学”。朱熹的格物致知偏向道问学,而陆象山的吾心即是宇宙偏向尊德。这两者的区别,大概在于朱熹认为学问要从格物开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做学问是要由外到内,寻求天理。而陆九渊认为学问要从内心开始(心即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不必向外寻求天理,要反求诸身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而自得之。
两人的分歧便促成了新儒学的两条路线,一个被人称为“程朱理学”,一个被人称为“陆王心学”。程是二程,王自然是王阳明。
理学在明朝时迎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冲击,冲击的来源,便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历史对守仁先生褒贬不一,有极高的赞誉,也有极尽贬低之语。概括来说,阳明心学,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行合一”,第二阶段主要是“静坐”,第三阶段是“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最终阶段致良知,其中既包含知行合一,也有动静之道,可以说此时的阳明心学,已经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境地。
然而不论是理学还是心学,新儒学总归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尤其是禅宗,对新儒学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从阳明心学的四句教可见一斑: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时至今日,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仍可谓巨大。我辈肩负文化强国之使命,对儒学真意不可不去弘扬。传统文化之于我辈,当在“取其华,去其糟粕”的思想指导下,焕发新的光彩。谨与诸君共勉。
——???2022.1.27
(本章完)
.